,作者:张线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今日,北京亦庄揭晓了2025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参赛阵容。
此次参赛机器人的型号众多,根据竞赛规则,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
据机器人竞赛组副组长王国林介绍,各参赛队伍采用的技术路线大致有两种:其一是通过控制器推动机器人前进;另一种则是采用UWB(定位技术)
从参赛机器人数据来看,来自优必选科技的天工Ultra和逐日行者队的逐日行者身高优势相对明显,达1.8米。
此外,比赛也中不乏一些“轻量级”选手,比如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0306”小巨人身高仅75厘米,而高擎机电研制的Mini Hi身高为82厘米,体重仅17千克。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队伍都对其参赛机器人进行了适赛化改造升级。比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提高运动速度,在仿真环境中不断训练天工机器人,探索关节力矩和转速的峰值边界。
来自城市之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赛队伍则针对机器人硬件方面进行改造,将宇树G1机器人的灵巧手质地更换为复合型塑料从而减轻负重,在侧面改装为开放式电池仓,通过卡扣式设计实现电池快速换取。
把从起点出发的时间,即到达终点的时间,以及充电所消耗的时间加在一起,以综合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从奖项设置来看,比赛将依据赛队名次高低,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并安排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为提高获奖概率,部分公司采取多支队伍上场策略,比如松延动力就安排了专注运动速度的“旋风小子”和专注优雅步态的“小顽童”两支队伍上场。
华鑫证券指出,从普通的路试拓展到如今马拉松赛程的复杂挑战,人形机器人正实现从单体性能突破到适应复杂现实场景的重大跨越。在半程马拉松赛程中,机器人需面对长时间的双足行走或奔跑、复杂的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要求机器人在传感器的精准度、芯片的运算速度和算法的智能性等多方面具备极高水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